公共产品与财政可持续性协同视角的城市公园绿地管理运营转型研究
-
Graphical Abstract
-
Abstract
【目的】 本文以公共产品理论 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是公共管理、经济学和政策研究中常见的概念,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在大多数研究中二者可以互用,故本文不做区分。和财政可持续性为切入点,系统探讨我国城市公园绿地 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广场用地、区域绿地,由于其运营管理模式涉及多个利益主体,涉及的公共政策更为复杂,故在本文仅以公园绿地为代表进行探讨。管理运营的挑战与改革路径。研究旨在破解当前存量运营阶段面临的“需求升级、财政承压、治理转型”三重困境,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以推动公园绿地从“空间生产”向“价值创造”转型。【方法】通过文献分析法、历史阶段分析法、案例研究、定量数据分析等方法,将公园绿地管理运营政策的演变和发展状况进行了阐释,探究了相关公共政策演进的逻辑关系。【结果】整合公共产品理论、财政可持续性与公园绿地管理的相关政策逻辑,创造性提出“制度-财政-空间”三维分析框架,通过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公园绿地的三个发展阶段,梳理了当前城市公园绿地治理与运营面临的问题:存量运营阶段的资金短缺、治理低效与功能割裂,及其背后的理论与现实根源。【结论】研究提出,传统政府单方供给模式难以为继,城市化2.0阶段需重构供给机制与治理框架:一是推行“政府主导+市场化协同”的多元供给模式,通过分离所有权、运营权与监管权,引入非营利机构平衡公益与效率;二是构建全生命周期财务体系,创新土地增值捕获税、生态资产资本化等融资渠道,优化现金流反哺机制;三是强化政策弹性,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策略,允许适度商业开发以破解“均等化”与非均质性的矛盾。结论表明,唯有通过制度设计平衡多方利益、激活市场活力,方能使公园绿地成为城市韧性提升与消费升级的核心引擎,实现高质量发展与治理现代化的双重目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