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 11-5366/S     ISSN 1673-1530
“风景园林,不只是一本期刊。”

城乡林水复合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修复潜力研究

城乡林水复合生态系统类型识别与修复潜力研究

  • 摘要: 【目的】构建林水复合生态系统是统筹城乡蓝绿生态空间发展与保护的重要途径。林水复合对绿林地适应性生境与水位变幅区协同调控要求较高,亟待通过系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规划选址进行适宜性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林水复合·水绿融合”政策试行城市上海为例,利用2021至2023年的高时空分辨率影像数据,分析全市不同林水复合类型(生态融合区、基础林水交界区和待恢复水林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季节和月度动态指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及淹水状况,开发针对性评估林水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潜力的标准化方法。【结果】研究表明,三类林水复合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生态融合区、基础林水交界区和待恢复水林区的总面积分别为128.90 km²、447.54 km²和25.56 km²,分别占上海市水体总面积的19%、66%和4%。不同类型区域表现出差异化的动态特征,待恢复水林区表现出最高的动态性,生态融合区次之,基础林水交界区保持相对稳定。空间分布上三类林水复合区域呈现显著的城乡异质性,远郊地区保有更多适宜营建和修复的土地资源,而中心城区虽紧邻主干河流,但因硬质驳岸等原因,其林水复合程度明显较低。【结论】本研究从城乡尺度林水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难题出发,提出了基于动态性分析的精准识别方法,揭示了不同类型林水复合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生态过程特征。研究提出建立差异化的分区域、分层次的管理体系,强调了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功能连通性的协同提升,为科学构建城市林水复合生态空间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成果可为水网密集型城市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Abstract: 【目的】构建林水复合生态系统是统筹城乡蓝绿生态空间发展与保护的重要途径。林水复合对绿林地适应性生境与水位变幅区协同调控要求较高,亟待通过系统的空间统计分析方法对其规划选址进行适宜性评估。【方法】本研究以“林水复合·水绿融合”政策试行城市上海为例,利用2021至2023年的高时空分辨率影像数据,分析全市不同林水复合类型(生态融合区、基础林水交界区和待恢复水林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合季节和月度动态指标评估地表植被覆盖及淹水状况,开发针对性评估林水复合生态系统修复潜力的标准化方法。【结果】研究表明,三类林水复合区域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差异,生态融合区、基础林水交界区和待恢复水林区的总面积分别为128.90 km²、447.54 km²和25.56 km²,分别占上海市水体总面积的19%、66%和4%。不同类型区域表现出差异化的动态特征,待恢复水林区表现出最高的动态性,生态融合区次之,基础林水交界区保持相对稳定。空间分布上三类林水复合区域呈现显著的城乡异质性,远郊地区保有更多适宜营建和修复的土地资源,而中心城区虽紧邻主干河流,但因硬质驳岸等原因,其林水复合程度明显较低。【结论】本研究从城乡尺度林水复合生态系统构建的难题出发,提出了基于动态性分析的精准识别方法,揭示了不同类型林水复合区域的空间分布规律和生态过程特征。研究提出建立差异化的分区域、分层次的管理体系,强调了生态系统完整性与功能连通性的协同提升,为科学构建城市林水复合生态空间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与实践指导。研究成果可为水网密集型城市的生态治理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

返回文章
返回